七彩帆船营地


【连云港研学旅行活动】研学溯源:从“游学”到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!

发布时间:2020-10-09 18:16
作者:连云港研学旅行线路

        连云港研学旅行基地小课堂----溯源我国的研学旅行,可追及春秋战国的“游学”,多指远游异地,从师学习,以所学游说诸侯,求取官职。史载孔子招徒讲学,率弟子们周游列国、传道授业,弟子们跟随他遍访都邑,从困顿碰壁中体悟人生,开阔眼界,了解民风政情。

        及至战国,诸侯并起,厚招游学,广纳贤能;文士们通过游学增进学识,进而充当纵横家游说诸侯国,以言策建立功业,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,成就了一大批人才。

        两汉承继战国游学之风,学子们为学经,远行访师问道,既求闻达也求仕途。游学丰富了学子、士人的知识与阅历,也成就了许多人。如司马迁“二十而南游江、淮,上会稽,探禹穴,窥九疑,浮于沅、湘,北涉汶、泗,讲业齐、鲁之都,观孔子之遗风,乡射邹峄,厄困鄱、薛、彭城,过梁、楚以归”。(见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)游历和文化访古,对其终成《史记》,有很大的助益。

        唐代兴“壮游”、旅行学习之风,众多士子走出书斋,多作郊游、远行、交友、边塞之旅。他们访古问俗、优游林下、寻幽探胜、结交豪杰、相互学习,在旅行中学习知识、体悟人生、修为人格、传承文化,成就很多传世的诗篇,而开放、包容的文化,更成就了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。

       及至宋代和明清,游学、书院文化盛行,士人旅行制度化,社会逐步形成了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主流意识。宋代理学家、思想家朱熹主张学子不应拘于一隅,而应“出四方游学一遭”(《朱子语类》)。

       当时名师硕儒所在的书院,常常成为一地教育、学术中心,吸引远近的学子趋而往之;士子们则利用科举和出仕机会频繁旅行,深入了解各地历史文化、名胜遗产、典制赋役、科技发明,观察社会,推动文化、社会变革。如宋代的沈括少随父宦游州县,出仕后重游历研究,他“博学善文,于天文、方志、律历、音乐、医药、卜算无所不通,皆有所论著”(《宋史·沈括传》),最后写就集科技之大成的《梦溪笔谈》。董其昌在《画禅室随笔》谈画诀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胸中脱去尘浊,自然丘壑内营,立成鄄鄂。”

        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强调行中去悟,实践中学,学以致用,这一人文精神贯穿古今,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人。

        连云港研学旅行活动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,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体悟人生,开阔眼界!

连云港研学旅行课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连云港研学旅行营地   连云港研学旅行线路   连云港研学旅行课程

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

版权所有© 七彩帆船营地    苏ICP备20001316号-1    技术支持: 仙人球建站